欢迎访问湖南城市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新闻中心

健康养生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养生>>正文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养
2016-04-16 04:03 张宏耕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知觉,思维与良好记忆。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老人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以上这五个方面是界定老年人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心理活动的正常状态的基本要求。简而言之,老年人只要不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他的心理状况就应该是健康的。

进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属于离退休老人,由于角色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在躯体和心理上都要面对不同的新情况,这时容易出现一些心理的困惑。如果不能做好及时有效的调整,容易发展成为心理甚至心身疾病,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异常心理

我将从认知功能和情绪改变两方面来介绍。

1、认知功能改变

所谓认知功能,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包括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老年人认知功能改变的突出特点是:

(1)记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功能改变,突出表现在近记忆功能的下降,尤其是对刚刚发生的事请,很容易忘记。因此普通大众认为老年人比较“唠叨、啰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记得自己“唠叨”的内容其实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虽然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普遍现象,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因为老年人的机械记忆,就是俗话中的“死记硬背”能力下降,但对生活中有意义事件的记忆能力却可以保持不变。如果这些新近事件可以与老年人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那么就同样可以表现出和年轻人一样的记忆能力。

同时,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与生活环境和心理因素也有关,由于担心记忆力下降而不断地给自己消极的暗示,比如需要记忆的时刻产生的畏缩感和受挫感;即使记忆力并没有多大改变,也会因为这种暗示而减少用脑和学习时间,加速大脑功能的进一步退化,导致记忆力衰退。

因此,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勤于用脑和动手,如经常阅读和写作等;另外还需要不断接触或学习新事物,如绘画、书法、手工艺,或舞蹈、园艺等,参加这样一些活动不但要学还要记,尤其要加深理解。通过这些活动能使老年人保持自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延缓大脑功能的减退。

(2)老年人的智力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很多人说自己老了,脑子不中用了,比不了年青人了,这样说有部分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智力可以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两个部分。

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机械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一般流体智力在20岁时到达顶峰,30岁后逐步降低,这也是老人自己感觉到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力和反应能力随之降低的原因。

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社会常识等,这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这就是在古代老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者”的原因。与年轻人相比,老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方面比年轻人更强。那些勤奋好学、主动思考、努力实践的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思考能力,在创造力方面也表现突出。例如,意大利雕塑泰斗米开朗基罗在88岁高龄时,仍然设计出了圣玛丽教堂这样伟大的作品;德国诗人哥德在81岁时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诗《浮士德》;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百岁后完成了他的第二部中医巨著《千金翼方》,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近代文学巨匠巴金80多岁仍勤奋创作!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名人进行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由此可见,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关系密切的领域,老年人的智力、思维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空间。

1、老年人的情绪的变化。

(1)不良情绪的特点: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和角色地位的改变,老年人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自卑感,抑郁焦虑情绪等。老年人的情绪体验一般比较深刻而持久,这些情绪一旦被激发就难以恢复平静,持续很长时间。

主要表现:闷闷不乐,做什么事情都不开心,焦虑烦躁和坐立不安等。

主要原因: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退化,使他们缺少年轻时的精力和能力;②退休又使他们收入减少并失去了过去施展才华的熟悉舞台;③亲朋好友的相继去世,特别是丧偶,会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抑郁,甚至厌世的心情。

情绪的异常,容易引发或加重老年人的躯体疾病,产生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这些症状反过来又会加剧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年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促使老年人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理智、道德和审美观,能够陶冶性情,控制不良情绪的扩散,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不健康心态对老年人的危害:不健康的心态不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带来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机率也大大增加。

●孤独:

孤独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老年人中孤独感很常见。在我国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3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

(1)孤独感的危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孤独独居者患病的机率是正常人的1.6倍,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

(2)学会排除孤独: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是消除孤独感良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避免孤独感、失落感,还可以结识新朋友,扩大人际交往圈,使社会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充实晚年生活,使其更有意义。给自己安排生活计划、各种任务和目标,继续发挥自己过去的特长,或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能力,增加社会价值感,有益于消除孤独。

●焦虑:

焦虑情绪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1)主要表现:老年人焦虑发作时会突然感到不明原因的惊慌、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失眠,或激动,常伴有潮热、出汗、口渴、心悸、气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类似于躯体疾病的症状。严重时,甚至有濒死感。

急性焦虑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之后上述症状缓解或消失。之后总是提心吊胆,担心再次发作。急性焦虑发作可以自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发作时类似于心血管病等急性发作。

慢性焦虑障碍:表现为经常提心吊胆,有不祥和不安的预感。平时生活中比较敏感,警觉性增高,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事就心烦意乱,容易激怒等。

(2)危害:持久过度的焦虑可严重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衰老,增加失控感,损害自信心,并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急性焦虑发作可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高血压、头痛失眠,以及跌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3)预防和缓解焦虑:

①第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

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老年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在厚德待人的同时也要宽以待己,乐于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过去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而那些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的人,只会是自寻烦恼,焦虑不安。理智的老年人较少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和未来。

②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保持乐观,首先要心胸宽广,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固执己见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

此外还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这样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②自我疏导: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寻找原因,调整认知。

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即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③自我放松:如果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

另外还可以运用视觉放松法来消除焦虑,如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想象在大海岸边,波涛阵阵,鱼儿不断跃出水面,海鸥在天空飞翔,你光着脚丫,走在凉丝丝的海滩上,海风轻轻地拂着你的面颊……

④一些体育活动,比如打太极拳,瑜伽,练习气功、郊游、球类都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抑郁:

抑郁是一种常见情绪,日常生活中难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痛失亲人、学习事业受挫、疾病等常令人悲伤、沮丧、忧郁。这是一种正常人的心理反应。当抑郁的严重程度与客观的事件或处境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则称之为抑郁症状。

抑郁症状是一种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从缺少愉快感的闷闷不乐到绝望自杀,其核心症状是丧失感。如:兴趣、动机、生活的期望、自我价值、自信心、欲望等,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或丧失。

如果抑郁情绪严重到影响学习、工作、生活等社会功能,或造成个人心理痛苦,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不缓解时就要考虑抑郁障碍的诊断。

(1)抑郁障碍表现:①健忘、失眠、没有食欲,疲乏无力感,自卑自责,悲伤,空虚感,做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愿参与活动。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比年轻患者更多也更严重的躯体症状,其中包括:严重失眠,原本睡眠良好的老人会突然变得难以入眠,虽入睡但醒得过早,或梦多易醒,醒后没有睡眠感等。

②便秘。原本排便正常的老人会变得排便难,甚至便秘。同时还会伴以种种消化障碍,如食欲减退,甚至完全不思饮食,有的还出现腹胀、口臭等症状。

③心血管异常。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或某些胸闷心悸等冠心病症状。

④无名疼痛。部分老年抑郁症患者在出现失眠、便秘、心悸等躯体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诸如头痛、心痛、腰背痛、关节痛等以疼痛为主的症状,而且患者也说不准,患者服止痛药无济于事。

在55岁以上老年中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可高达10%-15%,其中有的病人症状十分严重,甚至走向轻生。老年性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各种疾病等。一些患者在心理环境因素刺激下诱导起病,也有许多患者发病没有明显病因。抑郁症是种病,不一定要有原因,很多老年人说我应该快乐,我不应该抑郁,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2)老年抑郁症的诊断:要识别老年抑郁症并不困难,只要发现老年人具有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悲观、焦虑情绪,伴有下述9项症状中的任何4项以上者,都可能是老年抑郁症。这9项症状包括: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动作明显缓慢,焦虑不安,易发脾气;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严重感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5.思维迟缓或自觉思维能力明显下降;6.反复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7.失眠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9.性欲明显减退。

(3)老年抑郁症的预防:预防老年抑郁症要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着手进行。

老年人要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多学新知识,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文体活动,多交朋友,还要学会倾诉,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要向子女或朋友诉说。

作为子女要尽力保持家庭和谐气氛,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要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多和父母聊,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用感,全社会应该重视和尊重老年人,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发现得了抑郁症要及时就医,不要有不好意思和避讳的心理

(4)老年人抑郁症的一些认识误区:

①只是情绪问题,不是疾病: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

②老伴去世,悲伤过度,不是得了抑郁症。亲人去世后,亲属(居丧者)一定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也一定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会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死者,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但在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居丧者会试图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如尽量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或去工作,居丧者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摆脱悲痛情绪,1年内情绪逐渐平稳。

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多方面不同,抑郁症患者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有罪,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与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可持续1年以上。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当成正常的居丧反应。

③退休后抑郁,是不适应。遇到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医学上称作不良生活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以后生活;性格不开朗、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不管有无重大刺激,不管是什么性格类型,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满足标准,就诊断为抑郁症,就应该进行抗抑郁治疗。

④只是身体不好,没有精神问题:有些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到多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遇到这种排除躯体疾病后的患者,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着无愉快感、无兴趣、精力缺乏等抑郁体验。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躯体不适将缓解。

三、老年心理保健

要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对老年期和死亡要有正确的认识。

虽然老年期的生理功能会有所减退,但并不意味着各方面都是衰退的,老年阶段有老年阶段的任务和精彩。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提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厌倦感,要愉快地接纳自己,正确面对和接受死亡,这样则会产生一种长期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如果固执地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和自己的中青年时候一样,不能接受老年期生理、心理、社会角色各方面的改变和这种改变带来的新的任务,逞强地去承担属于下一辈的责任;或完全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老了无用,并将老年期的任务抛开,退缩回避,都会影响老年期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心理或生理的疾病。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他们不合理的认知方式,调节老年人恐惧心理的方法主要是改变不合理认知。

①首先应该正确对待生存与死亡的意义。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这是自然规律,人生亦不例外。正视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阶段,赋予死亡与生的意义,才能不恐惧,珍惜时间,做到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②其次,让老年人意识到,死亡之后,感知觉自然就会终止,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不再会延续,更不存在所谓的“轮回世界”,因此不必为了“死后是什么样”的疑虑而恐惧。最后,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至亲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越是能够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越能减少他们的担心、痛苦,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2、老年人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并定期体格检查,以获得对身体健康的安全感。

老年人容易得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十分重要。对待疾病切忌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或过分敏感,而应该以“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积极态度应对,并主动了解一些疾病常识,树立信心,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疾病做斗争。这种心态才是战胜疾病,延年益寿的最佳心态。

3、保持年轻乐观、宽容豁达的心态。中国古诗里有不少关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的诗句和佳话。

曹操有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东坡有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京多宝寺门楹“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已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这些佳句告诫人们要学会消除嫉妒、恐惧等不良心态,是保持年轻乐观、宽容豁达的人生哲理。

4、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谓“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即使脾气性格改变有些困难,但是老年人还是要学会适度地表达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与别人分享;

遇到消极悲观的情绪也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舒解,不要过度压抑。对情绪起伏波动大的老年人来说,还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样不仅损伤身体,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参与社会活动,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避免孤独感、失落感,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在参与过程中,还可以结识新朋友,扩大人际交往圈,使社会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6、保持一定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俗话说,“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就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使大脑处于不断的运转中,才能防止脑功能减退,保持良好的进取心态。

另外,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家庭环境,把晚年生活安排得充实些,练书法、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丰富业余生活,不仅可以消除寂寞感,舒展心情,还可以延缓大脑衰老。

简而言之,人到老年,要过得舒坦,活得潇洒,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过去“干革命”也好,而今度晚年也罢,都要善待自己。在善待自己问题上,有三句话可以借鉴:

一要看得惯。现代社会不断出现许多新鲜事,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就要看得惯;

二要想得开。社会在变革之中,还有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不要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要允许有个完善的过程;

三要忘得快。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不愉快的烦心事,不要忧记于心,解脱得越快越好。

四、两种常见老年人心理疾病

●空巢综合症。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老年空巢综合症是老年人在子女成家立业独立生活后,由于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种综合症。

1、空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①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②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③躯体化症状。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2、空巢综合征形成的原因:

①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②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

③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心境抑郁,行为退缩,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对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老年人自身方面:①未雨绸缪,正视空巢。有些老年人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似在回避,误以为“空巢综合症”是一过性的,岂不知忽视带来的负作用会更大,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情感危机。②自我调适,乐观生活。空巢老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多接触外界,在社会上释放余热等。学会自我调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非常重要。

2)在子女关怀和照顾方面:①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②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提高老人的护理质量,以尽孝心。③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这既可以让长辈得到照顾,也可减轻家庭的负担。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因为老人们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的改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心理上难适应,产生失落、孤独、自卑等心理变化。大约六成的人退休后会出现“退休综合征”。

1、离退休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①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

②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

③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

2、与离退休综合征密切相关的因素:调查研究发现,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一般发生在老年人退休后的上半年,更确切地说,是从其退休后的平均第六天开始。大多数老人在过了很久之后,就会慢慢地适应退休生活,心平气和地度过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有没有做好退休心理准备、性格特点、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与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首先,有无思想准备。据调查有50%以上的老年人,退休时无思想准备,缺乏退回家庭和处理个人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安排。因为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又缺乏退回家庭和处理个人生活的能力。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还有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更会加重其心理障碍。相反对退休有充分思想准备或是迫不及待等待退休的老人,往往能够坦然地接受并享受退休生活。

②其次是个性特点。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离退休综合症,例如A型性格者。相反,B型性格的老年人,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

③第三是个人兴趣爱好。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在工作重担卸下之后,他们可以充分享受业余爱好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也就不会发生退休综合征。而那些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特殊爱好的人则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因为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

④第四是人际关系。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泛,喜欢与人沟通,又善于结交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也会很好,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反之,如果人际交往不良,或者没有朋友的老年人则容易引发离退休综合征,因为这些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⑤第五是职业性质。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离退休综合征,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前呼后拥到形只单影、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确难以适应。其次,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

⑥第六是性别因素。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较容易引发退休综合征。

⑦第七是文化程度。对于那些退休前在专业领域堪称一枝独秀,备受推崇的知识型老人,退休后空屋茶凉,无人以对,似乎一夜之间昔日铸就的辉煌就如长江之水一去不返,心理落差如此之大,怎能不顿生失落沮丧之感?而对于那些平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的普通老人,退休生活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没有成就的负载,能够很快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绝不会把赋闲当成一种折磨。因此知识型老人要比一般的普通老人更容易患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①视规律,调整心态。离退休是不可避免的,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

②发挥余热,重归社会。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③善于学习,渴求新知。“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培养爱好,寄托精神。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⑤扩大社交,排解寂寞。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⑥生活自律,保健身体。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⑦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