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南城市学院离退休工作处

新闻中心

健康养生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养生>>正文
健康、亚健康与未病先防
2016-04-16 04:05 张炳填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明确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1982年WHO对健康的定义又作了修改,补充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形成了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和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适应的整体观念。这是人类目前对健康的一个较完整、较科学的认识。

二、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对健康的概念做了科学的阐释,同时对健康标准的具体内容也作了详细的说明: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三、健康的意义

健康,对个人而言,只有拥有健康,才能充分享受美好生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劳动,才能更多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更多地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更全面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健康,是人生价值中最关键的数字“1”,在人生中每获得一项成功,就在“1”的后面加上一个“0”,数字越大,代表人生价值也越大。然而,无论数字有多大,一旦失去了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就毫无实际意义了。如果失去了健康,不仅自己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劳动,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相反还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健康不仅是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的保证,而且是一个国家政治昌明,物质丰富,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的综合表现。因此,人民的健康与否与国家的兴衰荣辱是紧紧相连的。追求健康,不仅是每个人的需要,更是家庭、社会乃至全民族的需要,是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核心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第二节 亚健康

一、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指人体在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第三状态)。通俗地说,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却已发现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有病症感觉但无临床检查异常的证据),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生理功能减退、心理状态不佳、代谢水平低下的一种综合状态。这种状态下,只要注意调适,加以干预即可恢复健康状态。若不予重视,任其发展,则很容易形成疾病。

亚健康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描述人体健康状态的新词汇,在中医学术语中虽无“亚健康状态”一词,但描述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的阐述和治末病的学术思想却是论述与防治亚健康的具体体现。中医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若能进一步发掘整理,有望对亚健康的防治做出新的贡献。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调查显示,全球真正健康者仅占5%,有病者占20%,75%的人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织织已将亚健康列为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因此,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研究干预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课题,对人类的健康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具有极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二、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亚健康的表现很复杂很广泛,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对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位一体”的新概念。

(一)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躯体上,如虚弱,体力不支,容易疲劳,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月经不调,经期紊乱等。

(二)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准确性下降,记忆力减退,恐慌,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消极自卑,对事对人反应冷漠迟钝,孤独,协调性差等。

(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速度快,信息量大,竞争性强,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状态之人表现出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环境难以适应,对社会诸多事情难以应对,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特别是老年人会因为退休后地位的变化,角色的转换,待遇的改变等因素而难以接受和适应,常表现出不满、发牢骚、讲怪话、不平衡、情绪低落、精神压抑、心情苦闷、脾气变坏等。

(四)道德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识上的明显偏差,对事业、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强,甚至可出现十分明显的损人害己、违背公德的不良行为。

三、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十分复杂,目前医学界对此尚无统一的看法,但大多数医学专家认为形成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工作压力大,竞争性强

目前中国的教育大多数以应试教育为主,从学前班到大学,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校方,都以升学率为第一追求目标。学习压力大,思想负担重,精神紧张。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因而导致睡眠不足,身体困倦,视力低下,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精神抑郁,抵抗力低下等表现。从学校毕业走进社会,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找工作难,往往一个岗位却数个甚至数十个竞争者。当竞争上岗后,考核、职称或等级的评聘、职务的升迁、工薪的调整等新一轮的竞争又摆在了现实面前。在激烈竞争的事实前面,淘汰、下岗、失业等危机时时出现。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性强,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方方面面的压力,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环境之中,因而使大脑长时间处于超负荷运转,脑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得不到及时补充,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脑组织疲劳,使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内分泌调节功能遭到破坏而紊乱,进而影响机体多系统生理功能紊乱而表现出紧张、焦虑、失眠多梦、精神困倦、肢体乏力等亚健康症候表现。

(二)饮食习惯与结构欠合理,营养失调

低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热量增高而营养缺乏。

减肥节食或不吃早餐的不良习惯会导致热量不足,大脑供氧不足而致疲劳、低血糖、头目昏眩等。

脂肪摄入过多,会形成肥胖,过于肥胖会增加各组织器官和重要脏器的负荷而致功能下降、代谢紊乱。

偏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缺钙综合症等。

食盐超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食盐每日摄入量以3-5克为佳,但很多人喜欢咸辣,口味偏重的饮食。高盐是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心脏病、肾病的罪魁祸首。

人为加工过的食品因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的动物因催长剂而致成熟周期缩短,人工嫁接而孕育的植物新品种等食物均可影响人的健康、危害身体,等等。

(三)大自然遭到破坏,生活环境遭受污染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增多等各种因素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大型重型工厂(尤其是化工厂、农药厂等)的排污量大,毒性成分含量高。车辆剧增,排污量日重。森林破坏,植被减少,尤其是城市周边的山坡绿地破坏严重,导致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长期间看电视、电脑等),电磁污染(手机、游戏机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神经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吸收系统,视听觉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居住稠密,喧嚣拥挤,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偏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成分弥漫大气之中,导致人体血液中的负氧离子减少,组织细胞需氧量减少而影响其生理功能,常使人感到郁闷,憋气,烦躁,失眠,食欲降低,疲倦等。

(四)劳欲太过,起居失常

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精力透支严重,经常性熬夜,正常睡眠得不到保证,人体的生物钟遭到破坏,缺少必要的运动锻炼,气血运行失畅,有害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有效地排泄体外而影响人的健康。

(五)不健康的生活嗜好

吸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烟中的主要有害成分为烟碱,又称尼古丁,是一种有害的物质,吸入肺中的尼古丁在短短6秒钟内就可通过肺循环到达脑组织,而血浆中尼古丁的半排量期为24~48分钟,因此吸入的尼古丁大量蓄积于体内,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因此过度吸烟,可引起兴奋、头痛、失眠、咳嗽、心律不齐、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有人做实验证明,在幼狗舌面滴上2滴烟碱,幼狗2分钟内即中毒死亡。另外吸烟者长期受到烟气中所含一氧化碳的熏灼,呼吸中的含氧量降低,导致细胞缺氧即可出现胸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高准确度降低,失眠等现象。烟中的有害物质还有挥发性亚硝胺,芳香胺,多环芳烃这些都已经证明是属于致癌物质;烟中还有几十种金属,其中砷、镍、钴已被确认为属致癌物质。因此,提倡不吸烟或戒烟是有利于健康的文明之举。

饮酒:酒有行气活血,壮阳止痛功效,常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症。但酒的毒副作用很大。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醇对中枢神经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兴奋时言语多,自制力下降,因而醉酒之人,谈大话,“酒后吐真言”;抑制时,集中力、记忆力、辨别力下降,因而醉酒之人所言、所事,记忆中常出现障碍。因此酒后驾车容易肇事,酒后禁驾是科学之举,文明之举。乙醇刺激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而致呕吐、胃痛、胃炎,肠炎,甚至胃肠溃疡、消化道出血;乙醇主要在胃肠中吸收,经肝脏分解代谢,若肝功能下降或乙醇蓄积过量则可致酒精肝、肝硬化;乙醇进入血循环后,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心律不齐、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嚼槟榔:槟榔有杀虫消积,行气止痛,助消化,消水肿等作用。但长期嚼食槟榔,因槟榔生物碱刺激口腔粘膜而致口腔溃疡,味觉减退致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流涎;槟榔碱还能收缩支气管而致呼吸困难;能扩张血管,减慢心率而致血压下降;能刺激肠蠕动增加而致腹痛腹泻。槟榔加工中所添加的防霉防腐剂更是可怕的有毒成分。有人经过反复试验研究证明,槟榔中含有致癌物质。

(六)其他:情感受挫,精神萎糜;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性格孤僻内向,难与人共事;房劳太过,精力透支;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亚健康状态。

四、亚健康的预防与调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古人养生之法则,当今用于亚健康预防,仍有积极而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四大健康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健康长寿经验的权威性大总结,这是确保健康之根本。

亚健康预防与调理涉及的范围很多,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职责。我国十分重视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我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把预防医学放在重要地位,目的是控制疾病,倡导健康,提高健康水平。下面就自我预防亚健康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调节心理,自我减压

人生活在现代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痛苦、烦恼或困惑,难免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压力。首先要有抵抗压力的心理准备,当遇到压力时,不要惊慌失措,冷静对待,从容应付,从困境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需要平时注重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时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保持一种愉快稳定的健康心理情绪,同时要培养一种宽以待人,冷静处事的心境。要学会自我减压,在制定目标计划时,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计划因达不到目标会给自己造成很大很重的压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是做事为人的基本准则。减轻压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是健康乐观的积极心态。

(二)饮食有节 科学搭配

饮食结构要合理安排,科学搭配,饮食不能太单调。保持每天摄入一定的糖类、酯类、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要注意多样化,不能偏食,偏食会导致人体所需的某些营养成分减少。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脂肪类食品不能不吃,但不能多吃。饮食要提倡低糖少盐,进餐要定时定量,切忌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大饥大饱。《内经》指出“高梁厚味,足生大疗”,“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都是关于科学合理饮食的经典名言。

(三)按时作息,劳逸结合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气侯随时令的变化而变化,人要与之相适应。冬天寒冷,人要厚衣取暖,少到室外活动以避免受冷挨冻;夏天炎热,人要遮荫纳凉,避免日晒以伤精耗气。尽量按生物钟规律作息,注重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每天的活动,保证学习、工作、娱乐、休息的时间相对合理和稳定。劳动强度太大、工作过于紧张、熬夜后休息不好等都会影响机体功能紊乱,生理代谢失衡,免疫能力低下而出现亚健康状态。

(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根据各人的喜好,选择一些适应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或通过散步、旅游等方式来达到运动锻炼之目的。特别是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不定期地到郊外田野或山林中去走一走,那里的空气新鲜,负氧离子浓度高,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使人感到精神爽朗、心情怡说。

亚健康的防治主要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专家对亚健康的防护与调适总结为“十字”方针,即:

“平心”:遇事不要惊慌失措,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做到心理平衡,情绪平稳。

“减压”:以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勇敢面对挑战,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时,要静心思考、全面分析、审时度势、从中找出缓解压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可好高骛远,因期望值过高无法实现而增加心理压力。

“顺钟”:按生物钟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天人相应,按规律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

“增免”: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增强自身免疫力,防止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改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酒戒烟,少吃槟榔,少熬夜,从源头上遏止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第三节 老年病预防方略(治未病)

预防医学将预防原则分为三级,即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和临床期预防。构筑了防止或控制威胁健康的有害因素,促进健康,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恢复功能的三通防线,将预防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前、发生后直至转归的全过程,融预防,保健和治疗为一体。(三级预防示意图如下)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个体预防 社区预防

良好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 健康教育

讲究精神心理卫生 妇女儿童保健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环境保护

饮用安全卫生水 职业环境卫生标准

科学营养膳食

食品安全卫生

良好居住环境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发病早期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 早隔离、早报告

普查 防止急性转慢性 防止传染病蔓延

多项筛选 防止慢性带菌、带病毒 控制流行病流行

选择筛检 防止病情恶化

病例搜寻(机会筛检)

自我筛检

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

康复 病而不残

躯体功能恢复 残而不废

心理康复

根据老年人养身保健的特点与原则要求,下面重点介绍病因预防(治未病)和老年人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病因预防

病因预防就是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或控制威胁健康的有害致病因素侵袭人体,防止疾病的产生,确保人体身心健康。这种预防思想中医称之为“治未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明确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经典原文从治病的角度,比喻并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来看待,强调治未病与治理国家同等重要,告诫医者和患者,要重视治未病,防止疾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既有利于人民的健康,也有利于国家的强盛。

未病先防,未雨缪绸,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特点。后世历代专家对治未病思想不断发展,更加丰富了治未病的内涵。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上工治未病,何也?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实例,已成为中医治未病的典范,被历代医界传颂。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8月毛泽东主席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预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目的就是重视贯彻落实预防措施。2007年1月,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2008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2009年1月,在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指出:“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理念,顺应了当今健康理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顺应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其精髓如能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领导下,治未病将开启中医药的新时代。”从此,治未病的健康工程体系在全国轰轰烈烈,卓有成效地展开。

现结合老年人的特点,简要介绍实施病因预防,(治未病)个人预防的几点措施。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

《黄帝内经》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养生的基本法则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在个人生活卫生方面要做到“三勤”:勤洗澡,洗去身上的污垢、尘土和病菌,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勤剪指甲,及时剔除甲缝中藏匿的污物病菌。勤换衣服,及时洗衣或晒杀衣服中的病菌。在环境方面,要经常打扫,铲除潮湿脏乱滋生蚊虫苍蝇之处,可适时在周围喷洒灭蚊灭鼠灭蟑螂之药,防止虫害带来病菌,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卫生,通风透气,干净舒适。

(二)讲究精神心理卫生,善调精神情志

精神因素、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果情志异常,超越了脏腑生理功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情志异常变化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异常对脏腑的损伤既可伤脏之神,又可伤脏之气。神伤则脏腑阴阳气血无所主,气伤到脏腑阴阳气血随之失调。在疾病的过程中,一旦产生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气血的紊乱,加重或恶化病情。如高的血压患者,因暴怒伤肝,气血逆乱而诱发头痛,中风或死亡;心脏病患者,因大怒或大喜可致心气散乱而诱发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等。

当然情志是可调可控的,尤其是老年人,当退休之后,应努力做到: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保持心境安静和精神乐观,能促使形体强壮,气血流畅,精神内守,健康长寿。因此《类修要诀》指出:“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人老退(离)休,这是自然规律。退(离)休老人之后,首先要正确对待角色的转换,安排好退休的精神文化生活,静心养神,乐观养体,调适情志,克服急躁、忧虑情绪,少操心,少唠叨,少动怒,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宽容别人,善待自己,心静平和,不发牢骚。多到外面走走,多出去旅游,防止整天呆在斗室之中而产生郁闷、孤僻行为。古人认为:“读书吟诗,交游览胜,琴棋书画,怡情悦性。”这是养生中的高雅境界。

2.遇违乐之事,善于自我解脱: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忧虑,烦恼之事,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和自我解脱。解脱的方法:(1)退步思量,减轻烦恼,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中国养生说辑览•石天基之养生说》指出:“凡遇不如意事,试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凉,此降火清心最速之剂。昔人云,要做快乐人,切莫寻烦恼,烦恼与快乐,都是自家讨。大抵人能退步思量,莫寻烦恼,自然健康不老。”(2)吐露宣泄,消除烦恼。遇到不快乐的烦恼之事,退步思量不能奏效,则应及时与友人交谈,吐露实情,宣泄郁闷,听取友好人士的安慰、劝导和鼓励,解除烦恼,振作精神,摆脱困境,消除阴影,早日回复真正乐观向上的自我。

3、防止七情过激:怒是历代医家养生中最忌讳的一种,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老老恒言·戒怒》中指出:“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段文章指出了大怒对人体健康的极端危害性,因此戒怒制怒,对于养生防病是十分重要的。制怒戒怒的方法有二:(1)以理制情,当遇到可怒之事,首先从养生防病的大局考虑,用理性克制感情的冲动,防止怒气、怒火的产生。(2)以耐养性。遇事要豁达,通情达理,以高尚的情怀,良好的素养,忍耐的情怀,不急不躁,静观事态,从中寻求克制之术,防止怒气冲动。另外还要用乐观战胜忧郁悲伤,用科学的方法克服苦思焦虑,用理智和勇敢消除惊恐。防止七情伤人,减少情志致病。正如《养生延命录》所说:“能中和七情者,必久寿也。”

(三)科学配膳,合理饮食

前面论述的“饮食有节、科学搭配”的很多内容也适合老年人,但因老年人胃肠消化功能较差,消化酶分泌偏少,牙齿咀嚼功能也较差,因此提倡:烹调加工以清炖、水煮、蒸、闷为主;将食物加工成偏软偏烂,使之容易咀嚼和消化吸收。饮食物以清淡、易于消化、富含营养之品为主;少吃煎炸、咸辣、油腻和难以消化之食品;提倡少吃多餐,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因为晚餐过饱,睡觉时隔肌上升,影响心肌供血,这是诱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多饮茶水以保证代谢之需,稀释血液浓度,有利于气血的运行。也增加肾脏的排泄功能,将人体代谢中的有毒物质和秽浊之物及时排泄体外。少吃冷饮和生冷凉拌之品,确保胃肠功能健康。

(四)适时运动,强身健体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因为通过运动,能流通气血,舒筋壮骨,强壮脏腑,调养精神,延缓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提高免疫储备力和免疫稳定性,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的监视功能,因而有延寿防衰作用。

老年人的运动锻炼项目宜选择:散步、打门球、打太极拳、练气功、跳舞、健身操、八段锦、易经筋、按摩等。运动的原则:1、因人而异,运动适度。根据各自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老年人的锻炼时间不能太长,运动量不宜于过大,做到形劳而不倦。2、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运动锻炼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若一暴十寒、或半途而废,自然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循序渐进是指锻炼项目应由易而难,运动强度、速度、时间缓慢递增,但不能超负荷,“不妄作劳”,愉快运动。3、动静结合、形神兼养。运动以动为主,但中医健身运动中也有以静为主的方法,如吐纳法,太极拳和气功中的“意念”法则是到突出“静”的修炼方法,以意领气,以静御动,动静结合,形神兼养,交替锻炼,尤其适应老年人。

(五)保证睡眠

睡眠与人体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睡眠充足,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后,人的精神状态良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若睡眠不好,大脑与机体都没有得到充分休息时,人的精神状态很差,无精打彩,精神不佳,表情困倦,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有人通过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促使体内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白细胞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排毒功能增强,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可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

(六)适当用药

研究表明,有些药物适合老年人保健服用,如胸腺素,多聚核苷酸、维生素E等;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既可防治某些疾病,又能滋补气血,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二、老年人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老年人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年轻人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往往比年轻人要严重,有的可导致病危甚至死亡。这是因为老年人各器官贮备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稳定机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衰减,退化甚至消失,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明显下降所致。因此老年人用药有其特殊性,应该慎重而为之。

(一)老年人用药原则

1、小剂量原则:由于老年人药物代谢所需时间长、排泄速度较慢,老年人若使用成人剂量则可出现较高的血药浓度,导致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增加,因此老年人用药应采取小剂量原则。但老年人的剂量是多少合适,这需要根据年龄、体质、体重、健康状况、肝肾功能的不同而异。小剂量主要体现在“低起点、慢增量”。从小剂量(成人剂量的1/5-1/4)开始,密切观察,缓慢增量,以获得最佳疗效与最小不良反应为准则。中医治病小剂量原则也是十分讲究的,如栝楼瞿麦丸:“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赤丸:“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等等。因为这样些方剂中有些药既能治病,又有一定的毒性,只有采取小剂量原则,才能探求出最佳用药的剂量并确保用药安全,这充分说明中医治病重视体质与耐药性的关系,这也是一种人为关怀的具体体现。

2、择时原则:择时原则是根据疾病、药动学、药效学、生物学的昼夜节律,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如变异型心绞所主张在睡前服用长效钙拮抗剂,或半夜服用短效钙拮抗剂;劳力性心绞痛宜晚上服用长效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或硝酸盐。氢氯噻嗪宜早晨服药;铁剂应在中晚餐饭后服用;阿司匹林应在早餐饭后服用。中医治病也十分讲究择时服药,一般药物宜饭前服用,但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方则宜饭后服用;滋补方药,宜空腹服/安神方药宜睡前服;截症方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十枣汤宜平日服。

3、暂停原则: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时应随时警惕,并加以防患。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暂停用药是最好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办法。待不良反应消失后,重新制定治疗方案,或减剂量,或更换其他药品。

4、及时停药原则: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有些疾病,一旦病情稳定,症状消除则可停药。如抗菌素、退烧药、通便药、利尿剂等。中医在这方面特别讲究,如大承气汤“得下止服”百合地黄汤:“中病,勿更服”等,因峻猛之药有伤正之弊,故病去停药,是扶祛以扶正的体现。

5、密切观察原则:有些药物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因此,使用该类药物期间应进行密切观察,防止毒副作用,如服氨茶碱,地高辛等药物期间,最好进行血液浓度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服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中医治病特殊强调“瞑眩反应”,服用乌头,附子等峻猛有毒之品后应当密切观察,当出现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时,如脉搏、呼吸、神志等无大的变化时则为有效之征,中医称之为“瞑眩反应”。若脉膊加快,呼吸急促,甚至神志迷昏,则为中毒反应,应当立即停,及时施以急救处理。

(二)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1、避免长期用药:因老年人代谢和排泄功能低下,长期用药可致蓄积而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应采取临时用药或短期服药。如无必要,以口服为宜,尽量避免肌注或静滴,因口服给药既方便,又经济、安全。

2、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类药大多在肝肾代谢、解毒和排泄,而老年人肝肾功能衰减,对此类药物而授性降低,故抗生素的使用宜慎之又慎。四环素类、磺胺类、红霉素、呋南妥因等均对肝肾有损伤;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长期使用可致眩晕、耳鸣耳聋,平衡失调。

3、自我诊断和服药不可取

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因体质虚弱,常感不适时,自以为是“感冒”而使用解热缜痛药。这类药用之不当可损害胃肠膜屏障导致胃痛、呕吐。另一种情况是患了某种病后据其他老人介绍服药可治好而随意性服药。因为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症状,诊断不明服药也就有害无益。

4、自备服药要慎重

老年人患病大多是慢性病,且一体多病,因此家中常有各种各样的自备药,自己保管,难免有些杂乱,甚至有的药与不可服用的外用药也混杂存放一起,因此,服药时一定要认清药名,不能拿错药,不能服错药。有些药因过期不能再用的则应清除,有些气味很重的药宜分开保管,不宜混杂。

5、妥服保健药

祖国医学在延缓衰老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提出了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协调脏腑等理论体系,由此总结出了很多延缓衰老的方剂,现代企业根据这些理论,加工制造了很多保健食品。然而老年人因各自的体质不一样,表现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阴两虚,脾肾俱虚等不同证型,服用保健食品时不可一概而论,否则会适得其反。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妥当服用,才能取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之目的。

关闭窗口